更新时间:2020-12-25 14:14:12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热,动力电池退役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380万辆。根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分析报告(2019)》预计,到2020年,我国退役电池累计约为25GWh(约20万吨)。其中,退役电池累计梯次利用(回收)量约为14 GWh(约14万吨),直接报废量约6万吨。
实现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既能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亦可实现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发布的报告,2019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回收市场规模约为15亿美元(约合105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增至122亿美元(约合852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稳定增至181亿美元(约合1263亿元人民币),2025-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8.2%。
作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国,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但与新能源汽车市场欣欣向荣的趋势相比,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尚处于萌芽阶段,想要成为专家口中的“蓝海”,需要克服的困难还有很多。
在国内,针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随着新能源车的发展,一直在更新。在这些政策中,企业依旧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的责任主体。
早在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五部委就组织研究制定了《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2015年版)》(征求意见稿)。政策提出,中国将建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编码制度,企业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责任主体,但是未做惩罚性规定。
在这之后,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明确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领域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2018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7部门联合印发《新能源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活动各相关主体的责任和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