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15 07:41:23
你们好,最近小艾特发现有诸多的小伙伴们对于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货币制度这个问题都颇为感兴趣的,今天小活为大家梳理了下,一起往下看看吧。
1、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2、 1.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3、 货币是与商品相联系的经济范畴。要解开货币之谜,必须从商品分析入手。人类社会早期,没有商品交换,当然也没有货币。在原始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集体各尽所能地工作。
4、 为了生存。整个劳动是在氏族共同体的需要下统一进行的,劳动的产品归氏族共同体所有,统一分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氏族开始分化瓦解,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开始形成。这时,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5、 这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出现。
6、 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交换是一种直接的易货交换。商品生产者在卖和买,买也是卖。价值的表现总是与商品所有者对使用价值的要求结合在一起,这就构成了易货交换的“需求的双重重合”。
7、 也就是说,交换双方在交换商品的品种、数量、时间上是高度一致的。这种“需求的双重重合”的满足,需要大量的寻找时间,相当曲折。所以易货是一种效率极低的交易方式。
8、 商品是商品生产者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为了别人需要的产品。
9、 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这就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的交换,即产品的交换,他们的劳动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转化为社会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
10、 只有这样,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在长期的交换中,人们发现把自己的商品换成人们平时喜欢的商品,再换成自己需要的商品更方便。
11、 当这种中间商品逐渐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时,就是一般价值形式。这个作为商品交换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媒介就是货币。这时,商品生产者出售自己的商品来赚钱,
12、 然后用这些钱去交换你所需要的商品,这样你的私人劳动就可以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解决商品经济中固有的矛盾。因此,货币作为价值的一般代表,即价值形态的出现,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13、 它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物,是价值表现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14、 第二,从实物货币到电子货币
15、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等价物,在脱离商品世界之后,仍然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货币的材质和形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的发展过程。这种形式的变化,
16、 它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同时消除了以前货币形式无法克服的缺点。
17、 (1)实物货币
18、 早期的简单商品交换时代,生产力不发达,交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所以要求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必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货币主要是由自然物发挥作用的。早期实物货币,
19、 一般近海地区使用海贝和盐,游牧民族使用牲畜和皮革,农业地区使用农具、织物等。中国古代商周时期,牲畜、粮食、织物、珍珠、玉石、贝壳都作为货币,贝壳最为流行。这种货币文化也渗透到了中国的汉字中,
20、 许多与财富有关的男人都有“贝”字。此时,刚刚脱胎于普通商品的货币,因其主要特征而成为一种普遍的供求对象。它不是一种理想的货币材料,如作为货币的牲畜。当它被分割的时候,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当然,
21、 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交易规模尚小,这种矛盾并不十分突出,仍可维持这类商品的货币地位。
22、 (二)金属称量货币和铸币
23、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交易规模的扩大,非金属实物货币充当货币币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金属在执行货币职能方面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如价值比较稳定、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等。
24、 于是金属货币在交换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最终成为通行的货币。
25、 随着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经历了由贱金属到贵金属的演变。货币金属最初是贱金属,多数国家和地区使用的是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参加交换的商品数量增加,需要包含价值量大的贵金属充当货币,
26、 币材由铜向银和金过渡。到19世纪上半期,世界大多数国家处于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时期,货币金属主要是金、银贵金属。
27、 (三)可兑换的信用货币
28、 随着生产和流通的进一步扩大,贵金属币材也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而且远距离的大宗贸易携带金属货币多有不便。由于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在流通中只起转瞬即逝的媒介作用,
29、 人们更多关心的是用货币能否买到价值相当的商品,而不是货币实体的价值量。事实上,流通中被磨损了的铸币能够被人们照常接受,并不影响商品交易,这就表明货币可以用象征的货币符号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30、 最初,人们只是将银行券当做兑换金属货币的凭证,如商人将自己的金属货币存放于钱铺,由其开出一种票据进行支付,持有票据的人要求钱铺兑现时,钱铺则随时收进票据付以金属货币,人们感到很方便。
31、 能够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纸质票据之所以可以在交易中被人们接受,是因为发出票据的人承诺可以与金属货币兑换,这是一种信用行为,故称信用货币。当钱铺拥有了大量的金属货币,并以此作为保证发行自己的银行券时,
32、 银行券就成为银行发出的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可随时兑现的信用货币。19世纪下半期,各国可兑换金币的银行券广泛流通。但此时的银行券仍是金的符号,以金为后盾,代替金币进行流通,流通中仍有大量的金币充当货币。
33、 银行券的出现是货币币材的一大转折,它为其后不可兑现纸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4、 (四)不可兑现信用货币
35、 银行券的流通为政府发行不兑现纸币提供了条件。政府纸币是典型的不兑现信用货币,是与银行券同时流通的、以国家政权为后盾的国家发行强制流通的纸质货币。同银行券相比,政府纸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36、 表现出强制流通的、不可兑现的特征。
37、 政府纸币作为不兑现信用货币,由于其与财政赤字的密切联系,容易导致货币流通的混乱。在20世纪30年代,银行券与政府纸币合二为一,中央银行垄断纸币发行,并在了解货币与经济关系的基础上,
38、 控制纸币发行数量,控制货币供应,为不兑现信用货币的正常流通提供了保障。而且,不兑现信用货币突破了货币商品形态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为政府调控经济提供了一个手段,
39、 所以说不兑现信用货币是货币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的飞跃。
40、 (五)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
41、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信用制度发达,银行结算手段改进,现金流通逐渐减少,货币主要采取存款形式,通过支票转账实现存款的债券债务转移,成为购买商品支付劳务的主要手段,货币概念得以扩张,
42、 货币不仅包括硬币和纸币,而且包括可转账的活期存款,将不能随时转账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称为准货币。存款货币的出现,打破了实体货币的概念,将货币由有形货币引向无形货币。
43、 支票转账结算较原有的各种交易方式有较大的好处,但仍有一些缺点即成本较高。银行为降低这些成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所以,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运行,“电子货币”应运而生了。
44、 不使用硬币、纸币和支票方式的货币支付形式,而通过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大公司之间的计算机或终端以电子方式进行的货币支付被称为电子资金汇划(电汇)其金额庞大,
45、 可以节省大量的支票印制成本。还有广发使用的信用卡、电子钱包、微信支付等更是极为流行的付款方式。随着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个无现金的社会,实在的货币材料将退出历史舞台。
以上就是货币制度这篇文章的一些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